阅读历史 |

素焖饭(1 / 3)

加入书签

天已晚,人又累,姜茹便懒得做饭,把菜干和米一起泡发,倒进陶罐里面,放上调味料搅拌均匀,打算做个素焖饭。

小黑仔和大橘在她一回来的时候就开始围着她的脚打转。

姜茹有点愧疚,从系统里面兑换了牛奶,先给它们喝上。

接着将灶引燃,去了籽的山楂和两个切碎的苹果倒入锅中,加上水,开始煮,这个时间要很久,且不怕粘锅。

姜茹便趁着这个时候去把春杏挑好的茶包都一一打包好。

她顺便还看了一下系统,好感度进度条已经快突破五千了,前几日,她的农场游戏再次升级了,现在可以种出桃子和树莓了。

想必过不了几日,她的茶便可以增添新的风味了。

红糖姜茶再晒上一段时间也可以投入卖了,这样一想,她的生意还是很有希望的。

炉子上的陶罐过了一会就飘出了米香,中间还夹杂着蔬菜的清香和酱汁的浓郁。

山楂看起来软烂了些,姜茹将火调小后,把陶罐从炉子上移下来,烧上水。

姜茹吃了两口,觉得还是少了些味道,要是有猪油就好了,这个事情她现在也就是想想,得要等到她有时间才行。

时间,她现在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了,雇更多的人,就需要更大的利润。

吃过晚饭,姜茹点上油灯,搬出磨盘,将煮软的山楂和苹果泥放在磨盘上反复磨成果沙,再倒回锅中,加上大量的糖,用小火熬制,不断翻炒,直到水分炒干,暗红色的山楂泥成了绵绵泥沙状。

姜茹这才找了个干净的竹匾,将山楂泥倒入其中,用洗过的薄木片擀均匀,等待晒干之后,就是新鲜出炉的果丹皮了。

当然要是有烤箱就更好了,现在只有两个字做梦,她曾经看过农村用砖砌成的烤箱,眼睛告诉她会了,脑子告诉她不行,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用最自然的最安全的最绿色环保的方式——太阳暴晒。

——

姜茹第二天摆摊的时候,周围的人明里暗里打听她和衙门有什么关系。

姜茹一概推脱是因为衙门本就有规定,维护他们老百姓的权利是应该的,至于这些人信不信,可就不归她管了。

大家自然是不信的,姜茹前脚放出狠话,后脚就有衙门的人来巡逻,这要是没有什么后台,他们能把脑袋拧下来。

姜茹要的就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效果,人们的联想能力总是能比实际的存在的威胁能让人害怕。

而且,王仲连着几日请衙门里面的兄弟来冰粉,当然是王仲自己掏的腰包。

姜茹也极会做面子,每次王仲带人过来的时候,招待得格外热情些不说,在给辅料的时候,也极为大方。

这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食摊里面有个小娘子和衙门的关系匪浅,可别得罪她。

以至于姜茹的生意算是好一段时间都“风平浪静”,红红火火。

如此历经半个月,冰粉生意已经是稳定,每天可以挣到将近二两银子,刨除材料费、来往车费、食摊租赁费、工钱,一天的净利润也有至少一两半。

除此以外,茶包的生意也很受欢迎,李掌柜那边已经确定每五天供一次货,每次则送五包清稻茶,二十包花容茶,一次可以收到差不多五百多文。

半个月姜茹就赚到了将二十几两银子,这事儿就姜茹自己知道,腊梅猜到了几分,但是具体的金额她却是不知道的。

忙过这一阵之后,姜茹也跟老顾客交代了一声,说最近农忙,连着三天不会来城里,之后再来就要带新品过来,希望大家能够捧场。

不少顾客表示很期待,毕竟这个冰粉已经让大家开了眼界,不知道小娘子还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

腊梅让牛车把东西运到城门口,姜茹则去了官府开办的钱庄,把铜钱换成银子,一共是 20 两白银,用布包好,放进自己的篓子。

出了钱庄,她又去了一趟卖纸的店铺,找掌柜买了些包茶包的纸,另外还选中了一种植物纤维纸,纸质轻薄,半透,但因为泅墨,所以价格并不贵。

买完纸后,她还去去了菜市场买了一些排骨,明天杨叔要给自己耙地,送到杨家去加餐。

因着快到播种的季节,这几日到城里来的人并不多,所以在中午之前,她们就已经踏上了返程的路线。

牛车路过大银杏树的时候,又有人喊住姜茹,说是晚点去给她送枣子和苹果。

她说的新品可不是玩笑话,而是真的想要做其他的吃食,之前是没有好好合计过,如今才发现吃食生意的利润远远超过了茶包,这让她有了想进入下一步的想法。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多找个帮手,她想让杨婶也来给自己帮忙,按照她的计划,春杏以后就负责茶包的事情,腊梅做冰粉可以独当一面,杨婶便可以负责新品了。

其次就是新品,新品的东西大家也都熟悉,就是红糖糍粑,在川渝地区,冰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