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才女巧计康复呆夫(2 / 4)

加入书签

学府,公爹的夙愿一定能实现的。

真佩服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妇竟然能“滴水不漏”地想出这么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来。既卸下了包袱、又得到了银两,妙!

慕容家大媳妇话音一落,二媳妇立马附和道:大嫂说的极是!要论起我们慕容家最有才学的男丁,没有人能比得上小叔子阿炯的了。他的文章又写得好,读书又够刻苦,公爹在世时也是最看好他的。重振“举人公学府”的辉煌,非小叔子阿炯莫属。这个二嫂子与大嫂子一样、都是贫贱农家女出身,没见过什么世面、也没什么远见。虽然她处事没大嫂子那么“势利眼”,但也是个唯利是图之辈。

慕容家这俩儿媳的秉性、老夫人是知道的,但细想起来、除了按她俩说的去办也别无他法,但要将一个无利可图的包袱硬塞给人家麦芽独力承担,也要看人家是否乐意才行啊。关键是、她夫妻俩是自己亲生嫡亲啊!想到这、她和蔼地面向小儿子夫妇问:麦儿:你的两位嫂子都力荐阿炯继承学府,你有何看法?

娘:既然两位嫂子这么看好我家阿炯,这是我们夫妇的荣耀,我一定竭尽全力协助夫郎将公爹呕心沥血创办起来的学府办好,不负两位嫂子及全家的重托。其实、麦芽一进慕容家就想改造早已萧条冷落的“举人公学府”的了。当时、那些当初慕名送子弟到戚家庄来的富贵人家,发现自己的子弟在这个“举人公学府”呆了几年啥都没学到,怕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纷纷改弦更张。而一些家景不怎么贵裕的人家又不想让孩子读书读成像三位慕容公子那样,变成一个呆头呆脑啥都不会干的书呆子也放弃了幻想。就这样、学子们今天走一个、明天走一个,没过多久、莫大一个学府就剩下慕容炯一个学子了。如此令人沮丧的场面、麦芽这位“初归媳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曾经忐忐忑忑地给公爹提议说:爹:我们的学府有考虑过改进一下教学内容呢?比如教学大纲里曾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

慕容举人公没想到三儿媳这小丫头居然敢于话有所指地说自己不行,哪搁得下这个面子?于是就一脸不悦地教训起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归媳妇”道:哪是实用性?难道你让我用孔孟之道教学子们怎样去赚钱,让学子们还没进入仕途就粘满了铜臭?还是教学子们犁田耕地,让圣贤之道落入尘埃?这不有辱圣贤吗?人家那些有钱人送子弟来学府,是为考取功名而不是为铜臭而来的。如果是为了赚钱、人家的爹不会教吗?何须送到学府来?另外、要说到耕田种地,人家那些农夫比你爹我这个老学究强多了!我说三丫头呀、别总想那些歪门斜道,干啥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来。你别看现在学府只有阿炯一个学子,假以时日、待我儿阿炯考上个举人甚至进士,来求学之士就会蜂拥而至的。

麦芽见公爹始终放不下学而优则仕的情结、不敢再吭声理论了,怕公爹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躯体一旦受到不顺其意愿的刺激,一怒之下病倒了可不得了。只好向余愠未了的公爹乖巧地跪下悔悟道:爹教训的极是!都怪儿媳太肤浅、不知天高地厚,如今听爹一席话才恍然大悟!儿媳受教了。

慕容举人公正准备藉此机会好好地“拾掇拾掇”一下这个颇有才干的三儿媳的,没想到自己只“上演了个开场白”她就态度虔诚地认错服教了。如果她稍争辩两句,早已酝酿好的训诫措辞就会像急风骤雨般向她倾泻而下、好让她长点记性,以后别以妇人之见掺和家国大事,好好在家做个相夫教子的有德行媳妇。在他的心目中、这个才情横溢的麦芽始终不是他理想的好儿媳。因为她太有才了,加上入门两年才诞下个女娃。所以、他认为像大儿媳和二儿媳那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看、就是会生娃的儿媳,才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标准。说起来他的俩儿媳也确实能生,大儿媳进门拾余年就生了三男二女,她一个在短短的拾余年里就顶得上自己两个媳妇在几拾年间生娃的数量了,而且现在又怀上了呢,这怎么不让慕容举人公不刮目相看?二儿媳也不赖、婚后不到六年就生了二女一男。最关键的是、她俩从来不议论家国之事,也不会自作聪明地唠叨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当然了、她俩连自己的名字都看不懂,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能说些啥?

看到这、看官们也许会有些疑惑问:不是吧?自古以来、大多富贵人家生个孩子都像中了彩似的,怎么慕容举人公的这俩儿郎夫妇这么能生养?这大家就有所不知了,之所以大富大贵的人家大多都难以“开枝散叶”,主要是他们大多吃得过于“高大尚”,加上用的奢侈品过多。虽然古代没有甲醛、抗生素等有损身体的化学物,但诸如“虎鞭”“鹿鞭”熊掌“鲍参翅肚燕”等珍贵食材,由于古代制作工艺落后,为了防止食材变质、硼砂是必然要掺的。为了使食材表面有干爽的手感和保持重量,硫磺是必须熏的。为了使到食材久放不被虫蛀,鹤顶红也要掺点。为了使食材看起来更有晶莹油润的色泽,水银也要抹点上去。以上的这些“高大尚珍贵”食品,吃得多必然会对生殖系统带来较大的影响。加上富贵人家的女子都喜欢涂脂抹粉,这些胭脂水粉也是要掺入水银啊、□□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