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章 穿成潘金莲的第二天(1 / 2)

加入书签

“好。”武大郎连忙点点头,熟练地支起蒸笼,往火堆里添了几块厚实的木头,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

缸里一大团发起的熟面在潘金莲的巧手之下,压成一个个圆鼓鼓的面团,均匀地摆放在蒸笼之中。

她拿起一旁的水盆,纤细的手指挑动,轻轻地往面团上泼了不少水滴,直接打湿了底下垫着的白布。

武大郎蹲在火堆旁,矮小粗壮的身体像是一团巨大的黑影,潦草的五官镶嵌在黝黑的皮肤上,怯懦的眉间带着浓浓的憨意。

潘金莲微微摇头,“大官人,我回楼上收拾一下,劳烦您了。”

武大郎急忙点点头,熟练地添了几根木头,面上露出一个生涩的笑容。

潘金莲转过身去,走上了楼。

楼下氤氲的湿气和晨间寒气的风直接将原本清爽的衣衫吹了又吹,袖间沾染了潮湿的水渍和斑驳的面粉,连带着紧贴的肌肤都有种桎梏感,只得重新换件衣衫。

潘金莲坐在梳妆台前,将芬芳馥郁的发丝轻轻拢到耳后。

铜镜中的女子面若桃花,肤白如雪,眸光潋滟间的艳意格外显眼,像是春日里枝头探出高墙的红杏,颤巍巍的欲拒还羞,让人忍不住窥探。

潘金莲的美貌的确值得夸赞,即使是简单的蹙眉也别有一番惑人味道。

这也怪不得她嫁给武大郎后一直郁郁寡欢,实在是差距太大,让人惋惜一朵漂亮的鲜花却插在丑陋的牛粪之上。

潘金莲放下手里的木梳,眉头微蹙。

这时楼下传来一股好闻的香气,浓浓的韭菜味席卷着荤油的芳香,淡淡的鸡蛋味道包裹着香甜的麦香,相互兼容,彼此混杂,形成一种很霸道的香气。

像是饥肠辘辘时一碗充实的素面,口干舌燥时一杯亮噔噔的清泉,在平静冷涩的清晨格外的迷人,仿佛撕裂面前的困顿,让人焕然一新,重振活力。

潘金莲轻轻嗅了嗅鼻翼,散去眉头的愁意,嘴角露出弯弯的笑意,看来这次的韭菜盒子很是成功。

她站起身,向楼下走去。

武大郎正守着蒸笼,正对着风口,浓郁的香气十分明显,让他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潘金莲走过来,提醒道:“大官人,火可以小一点了。”

“哦,”武大郎急忙点点头,有些紧张地抽出火堆里燃烧的正旺的一根木头。

蒸笼上水汽氤氲,蒸腾的热意熏得人睁不开眼睛。

武大郎靠近火堆,在清冷的早晨额头竟然冒出细密的汗珠。

“大官人,”潘金莲站在一旁,指了指蒸笼,“您要拿到哪里去卖?”

“额…我要拿到西市去…”武大郎顿了顿,犹豫地说着。

西市是县里的穷苦人家去赶的集市,街道四周多设有旅馆,旗亭酒肆和饮食摊点,往日里武大郎总是在那里沿街叫卖。

但炊饼味道单一,对于一些追求香味的小富之人来说便有些食之无味,而贫苦人家又舍不得花钱去买一块自己也能做出来的面食。

所以武大郎每日的沿街叫卖不仅没有挣多少,还可能赔本倒贴,几年下来依旧穷困潦倒。

古代劳动人民的消费能力大抵是相通的,即使换了个住处,潘金莲也大概能推断出武大郎这次的销量怕是不尽人意。

“大官人,”潘金莲在心底想了想,委婉开口提议道:“我听别人说,这几日渡口正在招揽人卸货,那些汉子的吃食怕是个问题。”

“他们每日上工,嘴里怕不是也想吃些有味道的,您何不去渡口试一试呢。”

武大郎微怔,面上有些犹豫,怯懦没有主见的他思考片刻,随即点点头,同意了这个说法。

潘金莲嘴角露出一抹笑意,像是春天的柔风缥缈又扶人。

以武大郎的性格是很难白手起家的,即使走了大运,也不一定能够守住。

但小打小闹还是可以的,潘金莲想尽快帮助武大郎在阳谷县立柱脚跟。

这样即使她离开,也能走的心安理得。

外面的天刚蒙蒙亮,清列的风席卷着土壤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一震。

潘金莲将蒸笼里诱人的韭菜盒子拿出来,一一摆放到铺好的筐里,将四周遮掩的密不透风,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口子,散发着浓浓的香气。

武大郎站在一边,脸上流露出些许的惊讶和淡淡的殷切,看上去颇为束手束脚。

以前的潘金莲从来不会这样,她恨不得天天对镜贴花黄,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哪里会关心今天的营收如何。

这不得不让武大郎心里升起了一种妄想:潘金莲也许会和他过下去。

而潘金莲没有过多地解释,两人现在毕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等在过些日子,她会主动提出离开的事情。

见东西收拾好,武大郎主动上前挑起长长的扁担,肩膀上压出重重的痕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