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5章 兴亡(1 / 2)

加入书签

长时间的沉默过后。

张杨有些无趣的说道:“睡吧。”

站起身。

张杨伸了个懒腰,然后便向着二楼的浴室里走去,却很快又转过身。

张杨向着秦月叮嘱了一句:“明天早点起床,打扮一下。”

“周末了。”

“该去朱老家喝茶读书了。”

秦月赶忙答应了一声:“哦,知道了。”

第二天上午。

九点。

朱老家。

干净整洁的客厅里。

静谧无声。

张杨和秦月坐在一起,眼巴巴看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将手指搭在了赵乐瑶的腕脉上。

朱老亲自出面请来的国宝级老中医。

都七八十岁了,

老先生闭着眼睛,一边号着脉,一边随口问道:“小姑娘以前喜欢喝酒吧。”

冷艳端庄的赵乐瑶一脸的尴尬,却又不敢否认,便也只好点了点头。

很快。

老先生又一本正经的说道:“年轻的时候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不谈男朋友.......”

“落下来一身的毛病。”

又是一阵尴尬过后,赵乐瑶垂下了雪白的脖颈,被老中医说的脸都红了。

无语中。

老中医又随口问道:“这枪伤是怎么回事?”

赵乐瑶看了看张杨,只好含糊着说道:“是在外国旅游的时候,遇到了劫匪。”

老中医点了点头,把手指从她洁白的手腕上移开,然后轻轻叹了口气。

“哎。”

张杨一下子急了,赶忙说道:“您老别叹气呀,这......到底能不能治好?”

老中医这才慢条斯理的点了点头,轻松的说道:“这个......嗯,问题不大。”

张杨松了口气,然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好吧!”

看起来这位老中医还是挺厉害的,医术看样子十分了得,不过就是嘴碎了点,说话还喜欢大喘气。

病看好了。

老中医去抓药,煎药了......

就连药材也跟药店里卖的不一样。

张杨亲自把老中医送到了门外,看着他坐进了一辆公务车,才回到了朱家家中。

又擦了把汗。

张杨和赵乐瑶对看了一眼,看着她明眸中惊心动魄的异彩,赶忙向着朱老道谢。

“多谢您了。”

大概只有在朱老住的这个大院里,才能找到这种国宝级的老中医了。

老先生都一把年纪了......

有钱也请不到。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张杨不由得感慨了起来,他要是不心软,不答应**的请求,就不会来到这座大院。

他要是不来到这里,就不会遇到朱老,也就不会遇到这位国宝级的老中医。

赵乐瑶的旧伤这辈子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唏嘘中。

学习小组继续读书。

张杨一身轻松的走进了书房,取出了上次没读完的那几本外国人写的《北宋史》。

“王安石变法到底变得是什么法?”

在秦月眼巴巴的注视下。

张杨侃侃而谈:“实际上......王安石是把农业税变成了财产税,他动了世家的利益。”

这时秦月忽然说道:“这事儿我知道!”

“是不是青苗法?”

张杨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有进步了,当时北宋民间高利贷横行,遍地都是当铺。”

“民不聊生。”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朝廷给百姓放贷,朝廷收取很低的利息,来帮助百姓度过荒年。”

“这样一来百姓解的压力减轻了,朝廷也收到了利息,自然可以富国强兵了。”

“可是这么一来,王安石的变法不就动了全天下的当铺,还有银号的利益了吗?”

“那么全天下的当铺,银号又是谁开的呢,自然是旧党,世家,大地主,财阀开的。”

顿了顿。

张杨轻声叹道:“在这个世界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饿死人从来不是因为天灾,都是**。”

“北宋人口才多少,顶天了也就是一亿多,就算是北方遭了灾,江南,湖广那些鱼米之乡呢?”

“怎么会搞的民不聊生呢?”

说着。

张杨拿起桌子上的菊花茶喝了一口。

秦月则迷茫的看了看朱老,又看了看赵乐瑶,可是他们都没有反对,只是有些沉默。

张杨放下茶杯,翻着书,又继续说道:“北宋搞成那个鬼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