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 章(1 / 3)

加入书签

吴恪对李由桢的到来有点儿意外,默然片刻,交代好一干事项,自穿戴齐整,去拜见荣王。

从前李由桢常受吴恪跪拜,这一次却感受大不相同。他也头一次发现这船上将台当中的主位竟设得比其余座位都高一些,能居高临下看着吴恪及身后几人的一举一动。

听高敢读完军令,场中静默了片刻。吴恪身后的亲随中有人微微动了动,显得意外且不安,有人抬头去看他们的主将。

场中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宋瑶身在隔壁,隔着窗棂往里看,紧张得攥紧了双手,她知道李由桢在吴恪登船之时,就把将台周围布置下了弓箭手,李由桢身边人在长袍下也是全副武装。

只见将台当中跪着的吴恪,始终未动。

忽而一阵江风灌进房中,发出呼呼的长鸣,如同军中的号角。

最终,吴恪抬起头,看着李由桢道:“臣领命。”说罢解下腰间虎符,身后一人见状,竟捧出个匣子,打开是帅印。

李由桢整个人惊得一愣,显然他的部署吴恪早已料到,来时便将东西都准备好了。

李由桢从前对吴恪不大在意,此时才发觉从前的幼稚,放任让这样的人被别人招揽。想到这里,他又忍不住朝宋瑶所在看了一眼。

李由桢顺利接管西路军后,亟不可待地便做出攻城决定。

在不远处的阳山上,宋瑶和冯光翘首站在一处土坡上,正好能看见下面的战场。

宋瑶头一次亲眼看见两军交战,有些站不稳,紧抓着冯光,不知是自己脚软还是地面在震颤,连带的她的心都在颤动。

在大周军队前,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她问冯光:“那是什么兵?”

冯光说:“那是楚国的俘虏,用他们挡在前面,能减少战士的死伤。”

宋瑶愕然,她听过无数次战争的残酷,也体会过战争带来的痛苦,可听到这句话还是被这所为的战争惊呆了,她望着山脚下,如同蚁群一般的人,不知为了什么,毫不顾性命地冲向敌阵,杀了对方,也被对方杀死,而那些首当其冲的俘虏,仿佛是被驱赶的不能称为人的活物,死在敌军刀下还是死在我军箭下也就不重要了。

“看!”冯光兴奋地叫道,他被千军万马的豪情感染,不可抑制地颤抖起来。

宋瑶顺着他所指看去,从楚军中分出一队人,把幸存的俘虏围住,慢慢裹挟着,朝城门方向移动。

“是在救他们吗?把他们救进城中吗?”宋瑶此时已忘了自己的立场,十分迫切地望着那群可怜人,不禁为那队营救的楚军捏把汗。

冯光也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战局发展,等看见那群俘虏被救入城中,顿时拍手叫好,两眼发出兴奋难遏的光亮。

宋瑶长舒一口气,却听冯光说:“朗州必破!”他实在是高兴,急需找人倾诉,身边只有宋瑶,便抓着她说:“这是计策,那群俘虏里有我们的人,等细作入城,楚军防不胜防,看朗州城还怎么坚守!”他两眼放光,说:“我的计策,殿下用了!哈哈!”

宋瑶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战场中又有了变化,激烈的战鼓号角,让她害怕,她拉住冯光问:“殿下呢?”

冯光目不转睛,朝战场上一杆硕大的帅旗一指,说:“那儿!帅旗下那个最威风的。”

宋瑶闻言去看,她问:“他不会有事吧?”可转念想到这似乎不吉利,出口的是:“他会胜吧?”

冯光兴奋地大喊:“殿下必胜!”

这一仗并未进行多久,周军发起了三波进攻,也未攻上城头,便鸣金收兵了,与冯光说的不大一样。

面对宋瑶的质疑,冯光笑道:“你且等着看吧!”说完便飞奔去寻李由桢了。

周军易帅后的这次攻城给了城内军民一个错觉,这位大周的小荣王似乎并不怎么样,听说十分年轻,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们对守住朗州越发有了信心。

转眼时节已入七月下旬,凉爽的秋风中飘荡着成熟谷物的香味,青色的谷穗已开始泛黄,将要断粮的朗州城军民从过这片青黄中看到了坚守的希望。

夜里,秋老虎的威力难以为继,秋风中的凉意扫清白日的暑热。月如弯眉,挂在天边,照不见稻田里暗暗伏动的人影,莎莎的声响像蝗虫啃食庄稼,四散的萤火虫如同幽灵鬼火。

忽然,茫茫黑暗中闪出一点星光,像暗室中油灯发出的昏暗的亮,一眨眼,这亮光乘势而上,吞没了周围的秋草,成了一蓬火苗,干燥的秋风一送,顿时引燃了周遭一片稻谷。不光这里,远处星星点点都亮起来,连远处山中的梯田中未能幸免。

从静夜中悄然而起的火,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时,已烧成了势,汹汹而起,哔啵作响,火光照亮了整片大地,风把凶猛的火焰与青烟直送上夜空。

朗州城头的守军见到这一幕,除了惊叫,毫无办法,不知谁开始,对着黑漆漆的夜幕乞求来一场神雨。

可嚣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