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 章(1 / 2)

加入书签

拍岸的江水声、芦苇的婆娑声掩盖了渐近的脚步声,宽阔的江岸边地势平坦,成片的芦苇丛为李由桢和宋瑶提供了天然的藏身之所。

一只宿鸟猝然惊飞,发出尖锐的示警声。

李由桢睁开眼,从芦苇丛中冒出头。明月把江岸边照得清清楚楚,随江风摇摆的芦苇中有两三处出现不正常的倒伏,隐约有簌簌之声传来。

李由桢推醒宋瑶,朝芦苇更深处藏匿。

百户趴在堤岸上,伸脖子往江边望,见放出的几个逃兵皆已窜入芦苇丛中,得意之情毫不掩饰。这是他临行前的神来之笔,给逃兵下发兵器,并告诉他们若斩杀了江岸边新来的逃兵,便可以免刑;通知西路军后,又提前出发,好给戴罪立功的逃兵一些时间。

这番谋划让先前的计策变得更加完善,若荣王被逃兵杀死,他再杀了逃兵,这是最好的结局;若逃兵没能杀死荣王,先前的计策依然能执行。

亲信贴在他耳边连赞几声,表示叹服。

百户朝他使了个眼色,意在问:“西路军来了吗?”亲信摇头。

二人一碰眼神,又转头去看芦苇丛中,倒伏下的芦苇正是带刀的杀手踩出的路,眼见已经逼近江边。

一个小兵眼尖,朝江岸边一指:“大人,看那儿!”

众人顺着他所指望过去,见江岸边有一丛芦苇花逆风倒去,扬起一片飞絮,显然下面有人,那地方正正卡在包围圈边缘。

百户急得险些跳起来,嘴里骂道:“快,快让他们到那边去堵,给个信号。这些小龟孙,难怪当逃兵,这么多人抓一个人都抓不到!”

亲信贴到他耳边说:“大人,要不放火烧吧?”

百户一听有理,转念又按住亲信,说:“等等。”等西路军领军到了再放火,嫁祸于人更好。

可这世上谁又比谁聪明呢?谁都不是傻子。

正此时,江中忽而出现了一艘战船,零星几艘小船围在前后,船上灯火通明,把旌旗上的“吴”字照得格外显眼。

“那是什么?”百户惊问:“是西路军?”他又惊又气,赶紧对亲信说:“快,快,火箭,趁战船未到,快点火。”

“没带弓箭呀!”众人抓瞎。

百户“啊呀”一声,揪起身后一个小兵,说:“点火不会?把火折子扔进去!”

那小兵连滚带爬被搡下大堤,也不敢窜进芦苇丛里点火,远远站着朝里面扔了火种。时值夏季,芦苇哪里那么容易点燃,好半天才缓缓冒出了细细一缕青烟。

那边战船越来越近,眼见这边冒烟的地儿跟逃兵追击的方向隔了八丈远,气得百户哇哇乱叫。

百户忍不住了,站起身,抽出腰刀,喊道:“快,杀逃兵!格杀勿论!一个活口别留。”

埋伏的兵勇冲下大堤,无奈冲到芦苇丛中行动受阻,心有余力不足,眼看战船到了近前,脚下愣是走不动。百户心头起火,觉得今夜的计谋全是狗屎,还不如围过去直接放箭来得痛快。

“哎呀!火!”有人惊慌失措。

百户回头一看,他们先前点的那要死不活的小火苗,猛然蹿得老高,顺风顺势,火势以惊人的速度朝他们扑来。

一队人拼了老命往江边逃窜。百户百忙之中还不忘骂道:“追逃兵跑不动,这会儿蹿得跟兔子似的!”

亲信一直跟在他身边,闻言心道:废话,这可是逃命!

这伙人好不容易逃到江边,后背已经快被烤成三成熟,噗通噗通往江水里扑。

那艘大战船吃水深,靠不了岸,放下几艘小船沿岸搜捕。

百户留心一看,都是活捉,心头一凉。忽听上游江中传来落水声,寻声望去,只见两人举刀立在岸边,借着月色看出那两人身前还有个白底的“勇”字,百户心头大喜,暗道:“想不到逃兵里还有这样得力的人手!”

他心里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嗖嗖”破空声,捉刀的两个一人接了一箭,倒入江水中。

百户朝箭来处望去,只见从大船上放下一只稍大的小船,也朝那边去,船头立着几个人,气度不凡。百户心中惊跳,直觉今夜这事难以善了,以他的肩头是断断担不起的,趁此时众人注意力不在他这里,掉头往另一边逃了。

另一边被拿两个捉刀人逼入江中的正是李由桢和宋瑶。

宋瑶先钻出水面,四下一看,没见着人冒出来,赶紧又沉入水中,往前游了一段,看见了仍在水中挣扎的李由桢。月光太弱,照不到水下,浑浊的江水中看不清困住李由桢的根由,她只得在李由桢身上寻摸,在他脚上摸到了一团水草。

宋瑶试着用手扯,没用,又抽刀去割,不料慌乱中被李由桢踢了一脚,匕首的寒光一闪就沉落不知哪里去了。

宋瑶急了,她换了一口气都已快撑不下去,李由桢一直困在水中,哪里还禁得起延捱。她想循着水草到潜到水底,或许能找到匕首,没有匕首,尖锐的石头也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