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91章 制作水泥(1 / 2)

加入书签

第991章:制作水泥

李天顺把岳华峰送回府宅后,带着张志伟直奔城外的窑炉厂。

到那里时,宋二和那几名盐场的民夫已经把石灰石、石膏、粘土和木炭买来了,窑炉作坊也已经备好了一座空炉。

李天顺指挥这些民夫将一车车石灰石、粘土、石膏卸到作坊的空地上。

又让窑场的工匠将石灰石和木炭砸成小块,分别堆放在一起。

工匠们不知道李大帅这是要干什么,又不敢问,反正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就是。

张志伟也看得一头雾水,直到李天顺让工匠把凿碎的石灰石、木炭混着黏土放在磨盘上研磨,他终于忍不住了,问道:

“我说大帅,你这是干什么?”

李天顺告诉他:“我要做水泥。”

“水泥是什么?”张志伟又问。

李天顺笑了笑道:“是一种经过高温烧制出来的建筑材料,我要用它解决大家吃盐的问题。”

张志伟眨眨眼,虽然有很多问题还想问,却不知道从何问起,只能看着李天顺让人把磨成粉的东西收集在一起。

就见李天顺拿着水桶往里面倒水,还用一根棍子搅拌着,直到把这些粉状物搅拌在一起,又让人将其放进窑里。

随着李天顺道了句:“封窑,烧。”

窑场的工匠们将窑洞点燃。

张志伟挠挠头道:“大帅,你把这一堆废土送进窑里就能做出什么水泥来?”

李天顺点点头道:“一会儿你就知道了,”然后顶着高温走到窑前观察火候。

窑里的温度肯定能达到一千度以上,远高于烧制石灰或砖的温度。

李天顺记得上化学课时老师曾说过,在高温下碳酸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并与氧化硅反应,最终成为硅酸盐水泥。

不过时间要久些,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趁着等待的功夫,李天顺把盐场的几个民夫都叫过来,让人取来纸笔,在纸上画着什么。

画完后开始对这几个民夫讲解:“你们看,这是几个长十丈,宽十丈,深三尺的方坑。

你们回去后,在海滩上找一处平缓的地方,照着这张图先挖十个这样的坑,中间相隔一丈。

池边宽近一丈米,高出盐池水面一尺左右,呈缓坡状,池底池边都要碾压得硬硬实实。

坑与坑之间要留有通道,保证海水可以通过出入水口进入或排出晒盐池。”

这些民夫多不识字,要是李天顺画个别的图他们还真看不懂,可听李天顺这么一说就全明白了。

那名年纪较大的民夫道:“大帅,您这是要让我们建大盐池?”

“聪明。”李天顺道。

民夫道:“可是大帅,您的这个想法其实我们以前就想过,只是这样挖出来的大坑,根本就经不住海水泡,别说是晒盐了,海水一冲就全塌了。”

旁边的另一个民夫也道:“是啊,当时我们还用了不少石灰砂浆往池子里抹,可依然阻止不了海水透过来。”

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是局限于材料技术没有改良李天顺笑道:“那是你们用的是石灰砂浆,等窑里的水泥做出来后,我们就用它将坑抹平,海水进不来了。”

直到这时,这些民夫和张志伟才知道水泥是干这个用的。

就见李天顺继续道:“这十个池子里其中有八个叫蒸发池,主要是导入海水。

经过日晒蒸发后,再通过池子里的通道导入另外两个池子,这两个池子叫结晶池。

等结晶池里的海水晒出食盐,你们就可以将盐取出来,然后再去除杂质。”

民夫道:“我们看明白了,只要您做出的什么水泥行,这些池子就一定能产出盐来。”

“肯定行。”李天顺道。

这时窑也烧得差不多了,李天顺带着众人来到窑前,下令工匠开窑。

窑口被打开的一瞬间,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冲得众人都不由往后退了几步。

等窑冷却后,李天顺让人把已经烧成陀状的生料拿出来。

那些民夫看到这玩意都面露不解,张志伟道:“这东西怎么往池子里涂?”

李天顺道:“别急,还没完事呢。”

说着让人把烧好的生料又放在磨盘上磨,磨成粉后往里加入石膏粉。

随着越磨越多,众人看到地上堆起了一堆灰色的粉末。

李天顺抓起一把捻了捻,感到有少许细砂粉的感觉,说明细度很好,点点道:“取几块砖,两个盆还有水来。”

有人将这些东西取来,李天顺将水泥粉倒进盆里,灌入清水,用木棍不停搅拌,很快就得到了糊状的水泥。

张志伟凑过来问:“就这湿了吧唧的东西能挡住海水?”

李天顺:“等它干了你就知道厉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