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章(1 / 3)

加入书签

神仙之事,在华夏大地由来已久。

在上古时期,那时的人们还不能理解自然万物的变化,出于敬畏,人们献给物品祭祀天地,由此各种巫术和祭祀活动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方式祈求上苍,保佑部落风调雨顺。渐渐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乃至河流山川都演化成对应的神灵。

到了春秋战国,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诸子百家的出现,虚无缥缈的神灵演变得越发具体。此时的人们依旧崇拜神灵,但目的却和上古时期大不相同。对神灵之事的追求,是在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后,对永恒自由的一种向往。

并且这个时期战争频繁,争霸战争的刀光剑影下,成千上万的人接连死去。生命在诸侯的利益面前,脆弱得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发向往远离尘世的硝烟。

对神仙之事的热衷,可以说得上是对死亡的一种无声反抗。正是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才使得神仙之事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引得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为之向往。

由此各种长生不死的不凡人物,流传于各家典籍中,比如有上千年寿数却能形体不衰的广成子,活了八百年的彭祖等等。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还在书中记载过各种各样的真人、神人、至大、圣人,还对这些超脱物外的神人,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亲眼见过一般。

《逍遥游》里,“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含五谷,吸风饮露”的姑射神女。

《大宗师》里,“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真人。

除了庄子外,生活在神鬼之说风靡的楚国的屈原,同样仰慕神仙之道。

由此可见,神仙之说在战国时期的深入人心,但要说最盛行的地方,却是燕齐两国。只因燕齐两国临海,时常有海市蜃楼等奇观出现。

亭台楼阁在海天相交的地方若隐若现,烟波浩渺,似真非真,仿佛此境中真有远离尘世的仙人,初见者莫不惊奇愕然。

这样一来,无法解释的海市蜃楼自然而然地被扣上神山的帽子。以至于海外有神山的传说,在燕齐两国无比盛行,上至王侯下至妇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神山之事经过口口相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逐渐演化出具体的传说来。三神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均在渤海之上。神山上的宫阙皆为金银,镶嵌着无数奇珍异宝,不仅有隐世不出的仙人,还有能让人长生不死的神药。

齐国的威王、宣王,以及燕国的昭王,都曾派遣使者出海,希望能寻找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秦始皇在第一次东巡,途经齐国旧地时,得知了这个传说。齐地方士徐福洞悉了秦始皇的想法,上书表示他愿意为陛下寻找仙药。

可惜的是,不管是燕齐王侯,还是一统天下的始皇帝,都没能找到所谓的神山。

在始皇帝开始宠信方士后,各地方士纷至沓来,神仙之说盛行于咸阳等地。虽说最近一月大批方士被陛下处决,但神仙之说却没有断绝,反而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成了整日劳作的黔首,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如这几日的咸阳街头,一则奇闻异事不胫而走,在大大小小的酒肆内彻底传开。

“听说西街有个能通鬼神的高人,其知晓气象变化,他说几时下雨必定几时下,一刻也不差!”

有人表示不信:“什么高人!所谓的高人都在咸阳城外的大坑里。什么能通鬼神,不过都是些骗人的把戏。”

“你说的有道理,肯定是骗人的”

“就是就是,哪里来得那么多高人真人。”前不久才见过坑杀方士的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表示不信。

见众人都不信,那人又道:“既然你等不信,那就随我一道去看看,就知道究竟是真还是假。”

“走,我们都去看看。”

一干好事之徒离开酒肆,朝着传闻的西街而去,来到一处大门紧闭的宅院。

此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人敢冲里面大呼小叫,一个个乖顺地站在外面等候。

刚来的几人不解,但也只能跟着等待,过了一会儿,才从里面走了两个童子。

“来了来了,出来了。”众人连忙往后退了退,生怕妨碍到二人。

二人站定面无表情,一字一句道:“明日申时有雨,半个时辰雨停。明日戌时有雨,一个时辰后雨停。明日宜出行、安床、祭祀、求子。忌酬神、斋醮。”

说完话,二人转身就要入内。

一个富商打扮的中年人叫住了童子:“二位请等等,不知可否让我见高人一面,我愿意奉上百金作为酬谢。”

“嚯......百金!”

场面一片哗然,此时的百金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这富商为了见所谓的高人一面,居然愿意奉上白金的酬谢,出手之阔绰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那两个童子,没有表现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