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三章 分析时局(1 / 2)

加入书签

东郊军营,帅帐。  贾琥正观望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细细看去,就是大雍和周边国家地形的“建模”。  这沙盘上面有山有水,天下名山大川大致方位都能从上面找到。  大雍在上面的面积并不大。  只有汉地十八省这一基本盘,远不及当年大禹朝的疆域,就更不要说盛世大唐了。  这里就要说一说这个世界错乱的历史了。  在在这个世界,历史是在大唐之后改变的。  唐朝是在安史之乱后直接被起义军给干翻的,没有经历中兴,在数百年的混乱后,终结乱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叫做大禹的国家。  大禹国享国一百四十年,而后灭于草原崛起的狼族。  狼族南下攻克禹礼首都金陵,而后取“大哉乾元”之义、立国号为元,定都京师,就是现在的神京城,史称狼元。  大元建立一百年后,本朝太祖屠峰于凤阳起义。  天下苦元久矣,各路豪杰纷纷响应。  大元轰然崩塌,眨眼间就丢了江南。  大雍国武立国,民风彪悍,昔年太祖皇帝凭借一根龙吟枪硬生生打下了江南膏腴之地,定都金陵,建国大雍,为现今江山打下基础。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太祖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随后太宗皇帝继承兄志登基为皇。  历经十余载、挥剑横扫四方,终克大都、将狼元赶回了草原老家。  收复汉地十八省后迁都北上,定鼎神京。  太宗皇帝是个开明的人。  收复中原后立刻开了海禁,遣派人出海做生意。  之后东洋征扶桑、五伐高句骊,讨四方不臣,使诸帮臣服,被外尊为天朝上国。  太宗即位之初,天灾不断。  太宗认为是自身的“屠”姓太过凶戾,只可“征战四方”不可“修生养息”。  眼下即已光复中原,就不应行杀伐之事,便改“屠”为“徒”,天下遂安。  太宗性格宽慈仁厚,建国后依然尊崇兄长遗愿,与一起起义的老兄弟共天下,朝堂公卿莫不是江淮老乡。  更难得可贵的是,太宗之后也没有做出大杀功臣的事情。  而太宗驾崩后诸多大臣也无有不臣之心者,尽皆侍奉新皇帝。  太宗丰熙一朝天下安定、海晏河清、四海平宁,朝堂上君臣和睦。  太宗在位二十年。  驾崩后,传子康乐帝,为高宗。  康乐帝雄才大略,上任之初就对狼元残余势力发起进攻,对内变试图变法改革,奈何是个短命人,即位一年半就因病崩逝,传位太祖子昌平帝。  昌平帝继位不及一年、又崩,为哀宗,传位康乐帝幼子隆庆帝、即太上皇。  因为两年驾崩了三个皇帝的原因,习惯上都将康乐、昌平两朝算在太宗一朝里面,毕竟班子都没换、换的只有皇帝。  不过这也给大雍留了一个传统,那就是兄终弟及、叔亡侄继,皇位应该有太祖、太宗两脉轮留交替。  也因此天下人皆言本朝“以武定天下、以义坐江山”,故民间皆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美德。  又因太祖、太宗起于微末草莽,虽二帝仁厚却崇尚奢华。  所谓上行下效,这也导致了大雍一朝自上而下奢靡之风盛行。  除了皇帝的继承,在而中央地方政策上,大雍也有自己的创新特点。  立国之处、太祖、太宗大肆分封同姓藩王,让他们掌握一地重兵。  皇帝驾崩后则由朝廷派遣新任藩王继位,原藩王削去爵位降为庶人,收回皇室姓名且三代不能科举。  若原藩王死在任上,则由朝廷派遣新王去当地即位。  为了防止藩王谋反,朝廷同时设置四位异姓王对他们进行制约,四位异姓王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而八公与十二衣色侯的作用则是负责拱卫京师安全,且负责对地方的异姓王进行监督制约,相当于在各地安插的钉子。  虽然大雍这套方法很好的稳固了天下,但是副作用也不小,那就是“进攻性”不足。  自太宗驾崩后,大雍就成了守成之国,在对外作战上面连连吃亏。  而这些年,被从中原赶走的狼元也是恢复了一点生息,转而又对肥沃的中原虎视眈眈,甚至制定了新的南下计划。  现在的大雍,看着安稳,内忧外患是一点儿都不少。  内里面二日同天,彰武帝和太上皇斗的不可开胶,新晋文官集团和勋贵之间的矛盾就更不用说了。  别看神京不大,驻扎在这的精锐可不少。  除了京师十二营之外,还有着东西两大营牵制着。  在紫禁城中,还有金缕玉衣玉衣侯家世代掌握的禁军、只听命太上皇的羽林军和彰武帝近些年组建的御林军。  加上各大勋贵家养私兵,若是一个不好,神京城就会再次血流成河。  外面的压力更大。  北面的大元虽然被贾琥将锐气全部打光,但却没被彻底干趴下,逮到机会依旧会如饿狼一般狠狠咬大雍一口。  西边则有西域诸国与吐蕃盯着。  南边和山夷也时不时发生小摩擦。  一旦大雍内部爆发什么矛盾,这些邻居肯定会一拥而上将大雍分食。  这也是朝廷不敢轻动九边军镇的原因,因为边疆必须要人防守。  相较于外人、还是徒家皇室自己人比较容易相信。  看着沙盘,贾琥陷入了思考。  大雍的制度,注定了他想要靠掌兵翻盘改变贾府未来命运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除非受到外力打破!  眼下的情况,他去年闯了狼元的王帐(相当于国都),将大可汗的老爹兄弟姐妹掳掠一空。  依照大可汗阿布思哥的性格,这个仇肯定是要报的!这样算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