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七章 引进AL-31F(1 / 2)

加入书签

就在张星扬和苏晓乘坐着南航的飞机,离开盛京的时候。  在发动机研究所的一间会议室之中,正在召开一场关系着日后歼十命运,牵系着后续众多军机研发的会议。  “WS-10研发进度到底能不能赶得上装备歼十?”  军方代表徐援朝,身形笔挺,正襟危坐,质问道。  “这都快十年的时间了,除了那台问题不断,根本不可能装备的原型机,你们还有其他的成果吗?”  也难怪军方如此着急。  这个时候刚刚过去的几场战争,让军方意识到光靠现在大量装备的二代机,八爷。  是不能够保卫自己广袤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的。  这就让空军对于三代机-歼十的快速装备,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  而作为歼十心脏的WS-10一直问题不断,现在还停留在原型机阶段。  这就让一直等着发动机的军方大佬们,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等下去。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材料方面,火箭研究院解决了我们不少的难题。”  作为总师的张正江,也很冷静地回答着。  不过这样的说辞,并没有完全说服徐援朝。  每次开会的时候,项目组都会说解决了多少多少问题。  但是一问起,什么时候能够装备上歼十,都是模糊其词。  军方的耐心也不是无限的,期待了这么长时间,却一直等不来自己想要的发动机,已经快要不耐烦了。  “每次都是这么说,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够进行飞行测试?”徐援朝皱着眉头问道。  张正江递给徐援朝一份报告,随后说道:  “这是最新的高空试验台的测试数据,你可以看看。”  “和前几次的实验相比,最新的实验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很少了。”  翻了翻手上的报告,虽然并不是航发领域的研究人员,但是徐援朝在这项目组待了这么长的时间。  也已经能够将各种关于航发的报告看明白。  报告之中,相较于之前密密麻麻的问题事项,现在确实是少了很多。  但是这只是发动机本身的毛病不多,但是上机之后还不知道要磨合多少次呢。  在WS-10项目组待了这么长时间,徐援朝看WS-10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很浓厚的感情。  不过这个时候,他也是紧皱着眉头说道:  “不是我不想WS-10项目继续下去,而是大佬们实在等不及了。”  “歼十必须要在明年进行试飞了,据小道消息说,上边已经考虑从北边毛熊家引进AL-31F。”  “你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AL-31F引进成功,那么初期批次的歼十必然会为了适配毛子的发动机,进行不少的设计修改。”  “到时候,咱们的WS-10想要装上歼十就更困难了。”  这其中的道理,张正江又何尝不明白呢!  但是作为基础的材料工业和加工制造工业实力不行,再怎么修改设计都是白搭。  实际上从开始研制到现在,WS-10已经经历了好几轮的大范围修改。  比如,作为发动机核心数据的推力,就一路从最初设计时的150KN,降到135KN,又降到120KN。  就是因为各种材料的制造工艺和加工工艺不到位,才会一直降低发动机的设计推力。  “也就是说,要是想装备在歼十上,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尽力接近,甚至是超过AL-31F的性能?”  张正江这个时候也皱起了眉头。  作为航空方面的专家,实际上张正江在接触苏-27的时候没少和AL-31F打交道。  之前虽然也听说到一些军方想要引进大毛的发动机的传言,但是这次从空军方面的代表那里听到这个消息。  意味着军方真的很有可能要对AL-31F进行引进。  “而且,你们的时间很有限,听说最近军方一直在找人,组团去大毛家的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进行发动机引进谈判。”  徐援朝作为空军自己人,在很多方面自然是比这些几乎一直闷在研究所之中的科研人员要知道的多得多。  他的消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我们最新研制的实验型号发动机马上就要在苏-27上进行试验了,再给我们一点时间肯定能做出能实用的发动机。”  张正江说的试验机,装在一台从空军那里要来的苏-27上。  苏-27作为一架双发重型战斗机,即使一台发动机停机也不会造成重大事故,这也是项目组将WS-10装在它上边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不是我们能不能等的问题,而是严峻的国防需求让我们根本等不起了!”  “今年危机的时候你也知道,为什么鹰酱两个航母战斗群一来,我们就几乎没办法了。”  “不就是装备比他们差吗?要是我们也有像F/A-18大黄蜂那样的三代机,怎么会任由他们欺负!”  徐援朝一脸痛苦地说道,现在的空军是等不起,也不能等。  空军需要一款先进的战斗机,来撑起这个古老国家的脊梁  听到这里,张正江也沉默了。  这个时代的空军,几乎每次升空拦截,都带着一丝悲壮的意味。  用落后的二代机歼7和别人先进的三代机对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我们的战士,别无选择,只能够用这些落后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装备,用自己的意志对抗敌人先进的战斗机和导弹。  “我们会尽力在明年之内,拿出能够进行正式试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